直肠癌发生的原因,到当前为止仍然不十分明了,不过多数认为可能与食物或遗传有关。近十多年来,由於工商业的发展,经济繁荣,国民所得大大地提高,以及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常规的生活类型和饮食习惯发生很大的改变。在食物方面,肉类、 蛋白质、脂肪的摄取量提高很多,大肠直肠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叁十几岁就得到肠癌的病人也不少。
遗传方面,直肠癌的家属或癌症家族征候群等,得癌的机会比一般人高。当前虽然 癌症的研究有相当程度的进展,如肿瘤基因及肿瘤抑制基因的发现,但仍有许多 癌化的机转不十分明了。总之,直肠癌的形成是由许多因素造成,一定不是由单一因素所导致的,而且它是由多种步骤演变而成。
早期局限于粘膜,可无任何症状,有时有少量出血,肉眼尚难觉察,待癌肿增大并有溃疡及感染时可出现下列三组症状。
1.排便习惯改变,血便、脓血便、里急后重或便秘、腹泻等。
2.大便逐渐变细,晚期则有排便梗阻、消瘦、甚至恶液质。
3.直肠指检:是诊断直肠癌的必要检查步骤。约80%的直肠癌患者于就诊时可通过直肠指检被发现。可触及质硬、凹凸不平包块;晚期可触及肠腔狭窄,包块固定。指套见含粪的污浊脓血。
4.直肠镜检:可窥见肿瘤大小、形状、部位。并可直接取组织作病检。
直肠癌诊断依据:
1.排便习惯及性质改变。
2.直肠指检和直肠镜检发现在直肠内质硬、不规则之包块。取组织病检可证实。
大肠癌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癌肿的增大与继发病变的发生才出现症状,其主要症状有:
(1)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的改变:常以血便为突出表现,或有痢疾样脓血便、里急后重,系因结肠下段或直肠癌肿糜烂坏死造成。有时表现为顽固性便秘,大便形状变细,则由大肠远端癌肿引起的肠腔狭窄所致。也可表现为腹泻与糊状大便,或腹泻与便秘交替,粪质无明显粘液脓血,多因癌肿位于结肠上段,瘤体表面糜烂、炎症而导致的肠功能紊乱所致。
(2)腹痛:癌肿常有糜烂、坏死与继发感染,而使相应的肠段蠕动增加,肠曲痉挛,多可引起不同性质与程度的腹痛,一般见于右侧大肠癌,表现为右腹钝痛,或同时涉及右上腹、中上腹;因胃结肠反射加强,可出现餐后腹痛。左半结肠肠腔不如右半结肠肠腔宽大,乙状结肠肠腔狭小且与直肠形成锐角,而粪便在左半结肠已成形,因此左半结肠癌容易引起慢性进行性肠梗阻,见腹绞痛,伴有腹胀、肠鸣音亢进与肠型。晚期病人因有腹膜后转移,浸润腰骶神经丛,常有腰骶部持续性疼痛。
(3)腹部肿块:肿块质坚硬,大小不等,表面呈结节感,一般可以推动,到后期则固定不移,合并继发感染时可有压痛。癌肿多见于右侧腹,是右侧大肠癌的表现之一,肿块位置的高低取决于癌肿的部位,盲肠、升结肠、结肠肝曲癌的肿块分别位于右下、右中、右上腹,横结肠癌的肿块可在脐周扪到。腹部肿块提示为体积较大的息肉型癌肿或已有肠周围器官转移。
(4)直肠病变:直肠指诊可扪及肠腔内菜花状硬块,或边缘隆起、中心凹陷的溃疡,或肠腔环状狭窄,指套常染有脓血。大肠癌位于直肠者约占半数,而绝大部分直肠癌可在直肠指诊时触及,所以,直肠指诊是早期发现直肠癌的重要检查手段,不可忽视。
(5)全身症状:有贫血、消瘦、发热、黄疸、腹水以及恶病质等。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