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在我国的发病的可能是非常高的,特别是在我国的南方地区,所以很多人也将鼻咽癌称作是广东瘤,但并非广东人所独有。鼻咽癌的发病的可能以中国的南方较高,如广东、广西、湖南等省,特别是广东的中部和西部的肇庆、佛山和广州地区更高。据报道,居住在广东省中部以及操广东地方语的男性,其发病的可能为30/10万~50/10万。就全国而言,鼻咽癌的发病的可能由南到北逐渐降低,如很北方的发病的可能不高于2/10万~3/10万。鼻咽癌的发病年龄由廿多岁开始,逐渐上升,45至60岁为很高峰。
鼻咽癌是发病于鼻咽粘膜的上层细胞,但是在早期时通常不表现出明显的症状,一般在在临诊工作中,医生也极难发现。鼻咽癌的早期症状,除个别人平日偶有耳鸣或 涕血外,基本上没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现,肿瘤向周围浸润,瘤体表 面发生了溃破、出血,就会出现涕血,由口腔吸出的鼻咽分泌物内带血 丝或小血块,有的会出现鼻衄;或因肿瘤阻塞了后鼻孔和咽鼓管口,出 现鼻塞、耳鸣、耳堵、听力下降等症状;有些病人还可出现头痛,这种 痛痛偏于头部一侧,部位固定和持续存在,常较耳鼻症状更早出现。这些症状不是鼻咽癌病人的特有症状,其他许多耳鼻喉科非癌疾病也常出 现,因而造成许多早期鼻咽癌病人被误诊、漏诊。
鼻咽癌病因病理
遗传因素:
鼻咽癌主要见于黄种人。我国南方(广东、广西、湖南、福建)等省和东南亚一些国家是全世界鼻咽癌发病的可能很高的地区。广东省又以广州、佛山、肇庆等地区的发病的可能很高,每10万男性中就有18~27个人患此病,而女性占8~9个人。高发区的人即使迁居远地,如到了东北,其后裔仍保持有很高发病的倾向,这说明了鼻咽癌的发生有明显的种族敏感性。此外,不论在高发区还是在低发区中,都可以发现有家族聚集性的倾向。例如普查中就发现有这样典型的例子,一家三代49人中,有10人患癌症,其中9人是鼻咽癌。可以认为,遗传因素在鼻咽癌的病因方面起重要作用。
病毒因素
1964年,有人从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培养成功的一株瘤细胞中,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大量疱疹病毒颗粒,并命名为EB病毒,后来的研究表明,此病毒与鼻咽癌有密切关系。例如,鼻咽癌病人的血清中有对EB病毒各种特异性抗原的抗体反应,而且抗体的量由早期到晚期的发展过程在不断增多;EB病毒大量存在于鼻咽癌活检组织中;EB病毒不但能使人体组织,而且能使接近于人类的灵长类动物的组织发生恶性改变,有明显的致肿瘤作用,等等。根据这些实验结果,有人甚至认为EB病毒可能就是鼻咽癌的病因。
环境致癌因素:
许多调查报告和实验结果表明,鼻咽癌的发生与高发区居民的生活环境有关,与衣、食、住、行中接触的一些致癌物质有关。例如,高发区的居民不少自幼喜食咸鱼,咸鱼中含有较多的亚硝胺化合物;病人家庭的烟尘中含有大量芳香族多环烃;此外,高发地区的空气、水源、食物以至于病人的头发中均含有较多的微量元素镍等等,这些物质都被认为具有致癌作用。关于鼻咽癌与环境致癌因素的关系,还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鼻咽癌的早期发现症状:
1、异常出血 此类出血除少数偶带有鼻涕外,基本上没有自觉症状,早上的出血次数很多。
2、顽固性中耳炎 表现为一侧耳道溢液,耳鸣,听力减退,鼓室积液。
3、头痛 表现为单侧性顽固性头痛,伴有复视及面神经麻痹,药物难以解除痛苦。
4、颈部淋巴结肿大 据统计,鼻咽癌的早期症状中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出现比例为70%~90%,其中38.5%为很初症状。其具体部位在颈侧上方的乳突肌下方出现无痛性质硬、位置固定的肿块,增长迅速。
鼻咽癌临床症状:
1、眼、耳、鼻症状:由于鼻咽部肿瘤增大,瘤体表面破溃、坏死引起出血,病人可出现反复喀血、鼻衄,偶尔也有大量出血。肿瘤阻塞后鼻孔时则有鼻塞现象。若鼻咽部肿瘤挤压耳咽管口时,则有耳鸣、听力减退、耳痛或鼓膜内陷等症。当肿瘤侵犯邻近的眼眶,或影响入眶的颅神经时病人会有复视、视力障碍或眼球外突。
2、头痛:常以偏头痛为主,以颞顶部头痛为多见。也会有枕项部疼痛。头痛的起因与鼻咽附近的血管、神经、或骨受肿瘤影响所致。对固定的、持续的、严重的头痛要特别注意,有可能是由于颅底骨破坏所引起。
3、颅神经受损:人有12对颅神经,其中,很易受到影响的是外展神经,病人会产生复视症状。其次是三叉神经、动眼神经和滑车神经受累,主要表现为病侧眼球固定、上眼睑下垂、瞳孔扩大、面部及舌体感觉麻木、张口活动时下颌骨偏斜。此外,舌下神经、迷走神经及副神经也常因咽旁间隙受侵犯或颈部转移淋巴结压迫引起功能障碍,表现为病侧舌肌萎缩、伸舌时舌尖偏向病侧、音哑、吞咽困难、病侧耸肩无力等症。
4、颈淋巴结肿大:鼻咽癌的颈淋巴结转移的可能较高,且较早出现。常见的颈淋巴结转移部位是上颈部耳垂水平的肌肉深部。初起淋巴结稍大,能稍活动,无痛,以后淋巴结体积增大,数目增多,且渐融合而固定。颈淋巴结由上而下发展,直至锁骨上区。约半数鼻咽癌病人因颈部肿块而去医院诊治。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