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癌无论是在发病初期还是中晚期,很难避免的就是出现癌症的转移核扩散,转移途径包括经淋巴道、经血行、经直接扩散及瘤细胞直接种植等。淋巴道转移是常见的一种途径,膀胱癌可转移到髂内、髂外、闭孔淋巴结群,或可到髂总淋巴结。有人指出髂内及闭孔淋巴结是膀胱癌转移的第一站淋巴结。
经血行转移,常见于晚期病例,很多见于肝脏,其次为肺及骨骼。皮肤、肾上腺、肾、胰腺、心脏、睾丸、涎腺、卵巢、肌肉及胃肠均曾有报道,但均占少数。直接扩散常出现于前列腺或后尿道。膀胱癌可延伸至膀胱外与盆腔粘连形成固定块,或蔓延至膀胱顶部的粘膜。
肿瘤细胞直接种植可以出现于手术过程中,术后在膀胱切口处或皮肤切口下发生肿块。膀胱内肿瘤的复发或出现多发性的肿瘤,有一部分也是由于肿瘤细胞种植所致。膀胱全切除术后尿道残端出现肿瘤也可能是手术种植的结果。
绝大多数膀胱癌都是起源于膀胱黏膜的移行上皮细胞,故叫膀胱移行上皮癌。当局部组织细胞受到致癌因素的刺激发生癌变后,它们就会在局部迅速增殖。先发出一支“芽”,而后分叉,渐渐长出一棵像树一样的肿瘤来。这棵“树”的头部又分成许多小分支向外生长,使头部越长越大,层层叠叠,十分茂盛。而“树干”(瘤蒂)却显得较为纤细,就像是一棵塔松,一个细小的树干顶着一个膨大的树冠。当肿瘤头部长得太大太重时,“树干”支撑不住了,头部就会耷拉在膀胱的黏膜上。
这棵“塔松”长得再高,它的生长也还是要依赖根部供应营养。在这棵“树”的树心有一根供应营养的血管,血管的根部扎根于膀胱黏膜组织,向上穿行于树干,然后分成若干小的分支,供应远端肿瘤细胞的营养。肿瘤细胞的生长速度十分迅速,需要的营养也就特别多,当远处的肿瘤细胞因营养供应不足时,癌细胞就会因为缺血而脱落,撒向膀胱黏膜(即种植转移)。
长在膀胱里的这棵肿瘤“塔松”,随着尿液的波涛来回晃荡,挂在“塔松”上的那些成熟的癌细胞,经常会被尿液的波浪拍打下来,随着尿液在膀胱里漂啊漂,当遇到合适的膀胱黏膜时,癌细胞会及时地吸附在黏膜上。如脱落的癌细胞尚未找到合适的种植地方,遇上膀胱收缩排尿时,会被尿液冲出体外,偶有癌细胞会在流经尿道时,吸附于尿道黏膜,发展成尿道癌。
膀胱癌的播种现象是肿瘤复发的主要原因。那些播撒在膀胱黏膜“土壤”里的种子,到了适当的“季节”就会发芽。这些肿瘤的种子,还给外科手术治疗带来了困难,手术中即使切干净肿瘤,那些种子仍然随时会发芽而引起肿瘤复发。因为撒入“土壤”里的种子用肉眼是看不见的,手术只能切除“塔松”、挖除它的“树根”,但却清除不掉播撒的种子。因此,膀胱癌手术后如果不作特殊处理,肿瘤的复发的可能可达75%,也就是说绝大多数膀胱癌患者会在术后复发。
德国Schleswig-Holstein大学医院Rades等报告,对于由膀胱癌引起的转移性脊髓压迫症(MSCC),放疗仅能改善一小部分患者的运动功能。[Urology 2007, 69(6): 1081]
约5%的恶性肿瘤患者会出现转移性肿瘤压迫脊髓和(或)脊神经根,引起MSCC。
研究者评估了单独放疗[短程(≤1周)或长程(2~4周)放疗]对32例膀胱癌所致MSSC患者功能转归和生存期的影响。
仅2例患者的运动功能得到改善,25例无变化,5例恶化。体能状态较好者功能转归较好。
中位生存期为4个月,1年生存的可能仅16%。未发生内脏转移、能行走、仅有1~3节椎骨受累和体能状态较好者生存期较长。
5例患者在脊髓受放疗部位复发MSCC,虽予再次放疗,但病情并未改善。
研究提示: 单独放疗改善MSCC患者运动功能和生存效果欠佳。若要给予放疗,因疗程长短对功能转归的影响不大,故出于治疗便利度的考虑,可给予短程放疗。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膀胱癌其病理是如何改变的? 下一篇:膀胱癌在临床上有哪些发病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