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可出现多种途径和器官的转移,骨转移是癌症常见的转移形式,大约10%—20%的肿瘤患者会发生骨转移。更严重的是,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骨髓瘤、肾癌患发生骨转移的可能性更高。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孙燕教授介绍,美国在过去5年中,前列腺癌及乳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患者高达150万,约有20万肺癌患者出现骨转移。
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西雅图癌症关心联盟的肿瘤内科教授朱利·格拉露女士对记者说,骨转移常见的症状是疼痛,此外还会造成骨折、脊髓压迫,流失到血液中的钙质,还会引起高钙血症,引起肾衰,危及生命。
但不幸的是,过去在大家,包括医生、患者本人及其家属的观念中,癌症一旦发生骨转移,就等于“病入膏肓、无药可救”,癌症骨转移常被视为患者的“丧钟”。因此,一般采用消极、姑息性对症治疗,一些癌症骨转移患者也变得情绪低沉,不得不在剧烈疼痛、长期慢性消耗中走完余生。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日渐成熟,上述观念已经成为过去,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对于由于癌症骨转移予以了积极的治疗,美国肿瘤年会对骨转移的治疗提出了更人性化的目标:减轻疼痛,预防、减少或推迟骨相关事件的发生。
放射性核素治疗癌症骨转移是目前较为有效的一种方式,也可用于治疗其他种类的癌症。其原理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物(放射性药物),通过代谢或其他途径引入体内,选择性地聚集在病变部位,利用其发射出的射程很短的β粒子或α粒子,对病变进行集中照射。
放射性核素治疗在治疗骨转移灶时,多发性骨转移灶(有时多达几十处),注射一针放射性药物,通过代谢可浓聚于所有转移部位进行治疗,而正常组织滞留很少是其优势;对单灶而言,用放疗(外照射)就比较合适。
核素治疗应当在有放射性核素检查和治疗条件的医院进行,以防放射性核素污染。国内1 9 9 3年11月在成都召开的核素治疗研讨会上将放射性核素标记磷153Sm2 EDTMP确定为治疗骨转移的方案。目前北美常用的放射性核素药剂包括8 9 SrCl(锶89)与153Sm(钐153)2 EDTMP。这两种放射性核素均发射β粒子,但它们的物理学特性,尤其是半衰期和13粒子能量均不相同。
核素治疗的锶89的半衰期为5 O天,其放射的β射线在治疗后的两个半衰期(约1 O 1天)内释放量为7 5%。由于释放期较长,治治疗结果果一般在药剂注射后7~2 O天开始显现,且疼痛缓解较缓慢,治疗后骨髓健康期也相对较长。钐153的半衰期为1·9天,其放射的β射线在治疗后的两个半衰期(约4天)内释放量为7 5%。钐153对疼痛缓解的起效及骨髓健康的时间均较短,但其13粒子能量较锶89低,因而穿透性较弱。两种常用的放射性核素治疗对骨髓均具有抑制作用并可引起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计数的减少,但钐153的这一不良反应较锶89更为严重。
因此,肿瘤患者在放射性核素治疗过程中应接受至少为期8周的每周全血细胞计数,对患有血小板减少症(<1 0 0×1 0 9/L)或中性粒细胞减少症(<2 X 1 0 9/L)的患者应慎用或避免使用。当脊柱转移时,如出现硬膜外转移灶,则禁忌核素治疗。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癌症病人手术治疗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下一篇:家中的治疗更有益于晚期癌症病人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