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医学模式及肿瘤发病观的变化,重视整体观,用多种指标来评价治疗结果,逐渐为中西医所认同。即使如此,因分属于不同的医学体系,中医具有自己的特点,中医对肿瘤的发病、诊治、治疗结果评价简述如下:
发病观
中医从整体来研究肿瘤强调正邪关系在发病、转归、预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认为肿瘤是由外因(六淫)、内因(情志所伤、饮食劳伤等)致正虚邪实、即脏腑失调,气滞血瘀,痰湿凝聚,毒热内结,久而积聚成癌瘤。尤其强调正虚在发病中的作用,如《医宗必读•积聚》:“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居之。”《景岳全书• 积聚》:“凡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邪气重“毒“,与一般所述的疫毒、热毒、湿毒、痰毒、淤毒等不同,癌毒肆虐,变证蜂起,失去控制,异常增生,机体营养物质的大量消耗,脏腑功能衰弱,阴阳气血亏虚,则使其本虚;而肿块的存在(或残留癌细胞的存在)及其浸润压迫等有形实邪为标实,故本虚标实是恶性肿瘤的基本病理基础。本虚、标实相互影响,如此恶性循环,病况遂迅速恶化,预后很差。
辨证特点
在临床上,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诊治肿瘤。辨证体现的特点为:⑴ 病程的阶段性。证是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病理概括,即肿瘤有早、中、晚期之异;⑵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肿瘤病变多在局部表现为实证,而整体机能状况多体现为虚证;⑶多因素的病因。正虚(脏腑、气血、阴阳)、邪实(痰饮、水湿、气滞、血瘀、热毒);⑷个体化差异。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而加以辨证,即辨证论治又是个体化诊治的反映;⑸整体概念认识疾病。证是一个时空多维概念,包括病位、病因、病性、病程,体现出对病理的整体认识,这些就要求医生在临床上树立整体观念,动态地认识疾病,进而指导治疗。
因此,中医将肿瘤看作是全身性疾病的一个局部表现,治疗应从整体出发,调节人体机能;又因先天禀赋、年龄、病程、病理类型、临床分期等的不同,患者之间又往往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即表现出同病异证现象,故在临床上,中医以辨证为指导。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生吃萝卜可预防癌症吗? 下一篇:椎管内硬膜下肿瘤的手术治疗